查看原文
其他

赵明: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蹄型金的定名

赵明 瑶湖读史 2021-05-13

Copyright© 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年第11期。作者赵明,文末有详细作者简介,版权属作者,现经作者惠赐全文并授权推送,以飨读者。因微信体例限制,文中表格以图片方式呈现,图片来源于原文或网络。

瑶湖读史

读史,我们是行家

关注


编者按

江西师范大学海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赵明教授在2017年10月14日南昌举行的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15届年会暨海昏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曾报告《“麟趾”“褭蹄”考辩——试论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饼型金、蹄型金形制与定名》一文,指出海昏侯墓出土的三种兽蹄形状的黄金不是“马蹄金”,也不能称之为“麟趾金”,而是有其特定的名称——“褭蹄”。这篇报告的部分内容,经过修改、充实后,以《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蹄型金的定名》为题,发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年第11期上。论文从古代文献的记载和出土文物的特征等几方面进行考证,系统地论述了海昏侯墓出土的兽蹄形状黄金的定名,应该是汉武帝太始二年命名的“褭蹄”,可称之为“褭蹄金”或“金褭蹄”。“褭”并不是“马”的异体字,它们的字形、读音和含义都不相同。称之为“马蹄金”,是受到唐代颜师古注的影响,在文物定名上是值得商榷的。现经作者惠赐全文并授权推送,以飨读者。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

出土蹄型金的定名

文 | 赵明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现有文献记载,认为汉武帝太始二年诏书中所称的“褭蹄”与颜师古注释所说的“马蹄金”并不是同一器物,将两者类比,故引起后世的误会。“马蹄金”是唐代以后才出现的一种对蹄型金的俗称。根据“褭”字音义的分析,刘贺墓出土的蹄型金正确的名称应该是“褭蹄”,是当时具有某种升仙信仰等特殊含义的“协瑞”物,而不是普通的蹄型金。文章还认为太始二年诏书中所称“麟趾”也不是蹄型金,初步论证应为饼型金。所以,刘贺墓出土的目前称之为“大马蹄金”、“小马蹄金”和“麟趾金”,都应该称之为“褭蹄”或“褭蹄金”。因为,这些蹄型金口部四周的掐丝花型装饰,反映了“褭蹄”的基本特征。根据文物定名的一般依据,刘贺墓出土3种类型的蹄型金,根据其口部不同的花丝纹样,应名为“套珠纹褭蹄”、“椭圆底褭蹄”和“素丝纹褭蹄”。


关键词蹄型金;褭蹄;马蹄金;花丝纹;定名

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以下称“刘贺墓”)共出土金器478件[1]。根据文物考古人员初步整理的数据披露,其中有圆饼型黄金(以下称饼型金)385 件,被称之为“金饼”;还有形制大小、长短、丰瘦不一、底面呈类圆或椭圆形的兽蹄型黄金(以下称“蹄型金”)73件。这些蹄型金可分为两类或三类,分别称之为“马蹄金”(大、小两种)和“麟趾金”[2],与1973 年在河北定县 40 号汉墓(墓主目前定为西汉中山怀王刘修,以下称刘修墓)出土的 5件蹄型金形制、种类基本相同 [3]。“金饼”、“马蹄金”或“麟趾金”之名已正式进入该文物的陈展说明。然而,“金饼”或“马蹄金”不过是两种黄金形态的概念,也可称之为“饼型金”或“蹄型金”,与“麟趾金”不同,它们只是文物的类型而并不是文物的正式名称。“麟趾金”则是对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种金器的专称。学术界对各种饼型金、蹄型金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对其特征、原始名称(当时的通称)尚未形成统一认识。过去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黄金形制与定名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安志敏、黄盛璋、张先得等 3 篇论文。其他研究多在他们的基础上加以阐释和深化。这些成果将出土的类似圆饼形、圆形或椭圆形截面的黄金全部划为金饼之列,但又根据其不同形制作了一定的分类。安志敏将这些黄金分为 5 式 [4],黄盛璋分为 3 式 [5],而张先得则分为 9 型(式)[6]。近年又有杨君对刘贺墓出土蹄型金名称加以阐释 [7],研究有一定的进展。但是,仍可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历史上出现的饼型金和蹄型金的规范定名进行深入探讨。


目前,关于文物藏品的定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规范。有学者提出过一些定名的依据、基本因素或原则。例如,有的认为要根据文物藏品的特征、质地和通称来定名 [8],有的则指出首先应明确藏品名称的实质或功用 [9],还有的提出要尊重藏品的原始名称 [10],等等,这些论述互为补充论证,对文物定名显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在给文物定名的实践中,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随意性,使得文物名称不够科学、完整和准确。这是因为文物多为历史上的器物,尤其是一些非现代实用器物或发掘出土的古代文物,因其特征、原始名称或功用甚至质地,都需要经过文献的对比考证、科技手段检测等研究过程,才能确定比较令人信服的名称。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主要依照张先得和杨君的分类,并参照一般的文物藏品定名因素,仅对刘贺墓蹄型金的定名,提出一点粗浅的认识。


  “褭蹄”不是“马蹄金”  

张先得将所见蹄型金分为Ⅲ、Ⅳ、Ⅷ、Ⅸ4种型态。杨君在张先得分类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归纳整理,指出了这些类型的蹄型金应以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更名黄金“麟趾褭蹄”划线,将Ⅲ、Ⅳ型称之为Ⅰa、Ⅰb型,认为是“圆形中空金饼”或“椭圆形中空金饼”;又将Ⅷ、Ⅸ型称之为为“Ⅱa型马蹄金、Ⅱb型麟趾金和Ⅱc型小马蹄金”3种形式[11]。实际上,从制造工艺来说,这些蹄型金又可分为“一次性浇铸成型”和“浇铸后加工装饰成型”两大类。第一大类为张先得所分Ⅲ、Ⅳ型或杨君所称Ⅰa、Ⅰb型,尽管形制上有一些差异,有的呈圆底或近似圆底,有的呈椭圆底,但是,它们外观基本呈圆形,类似于截尖圆锥状,中空,上口略小,斜壁,壁内外都有不规则的横斜波纹,内壁有麻点,整体类似马蹄壳或被截取的兽蹄,成品应为“一次性浇铸成型蹄型金”,具体样态繁多,在陕西、河南、南京、上海等地博物馆均有收藏(图一)[12],但其名称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

 

图一 上海博物馆藏

一次性浇铸成型蹄型金

图片来源于原文


蹄型金(一次性浇铸成型)


这一类型的蹄型金出土分布广泛,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60—80年代,在安徽寿县、陕西西安、咸阳、河南郑州、北京怀柔、河南襄城、扶沟、湖北宜昌、江苏盱眙和辽宁新金、辽阳等地,零星发现类似蹄型金总数约50件(表一)。  

 

表一  一次性浇铸成型蹄型金数量统计


第二大类为张先得所分Ⅷ、Ⅸ型或杨君所称Ⅱa、Ⅱb、Ⅱc型蹄型金,外观呈典型的兽蹄壳形,中空,铸模规整,工艺考究,口沿部掐丝贴花镶琉璃面装饰,外壁抛光,内壁麻砂面无波纹,显然是在浇铸后再经过加工装饰而成,成品应为“浇铸后加工装饰成型蹄型金”。其中,张先得Ⅷ型外壁有若干道横向波纹,在体量上又分大、小两种,杨君称之为Ⅱa型(图二、图三)和Ⅱc型(图四);张先得Ⅸ型,杨君称之为Ⅱb型,与Ⅱc型体量相当,外壁无波纹,体形比Ⅱa型或Ⅱc型更为修长(图五)。

 

图二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浇铸后加工装饰成型蹄型金Ⅱa型(正面)

图片来源于原文

图三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浇铸后加工装饰成型蹄型金Ⅱa型(侧面)

图片来源于原文

图四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浇铸后加工装饰成型蹄型金Ⅱc型

图片来源于原文

图五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浇铸后加工装饰成型蹄型金Ⅱb型

图片来源于原文


浇铸后加工装饰成型蹄型金Ⅱb型


“浇铸后加工装饰成型蹄型金”仅在刘修墓和刘贺墓中发现,出土总数却有78件,分别收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浇铸后加工装饰成型蹄型金Ⅱa型(正面)


杨君将“浇铸后加工装饰成型蹄型金”分为“Ⅱa型马蹄金、Ⅱb型麟趾金和Ⅱc型小马蹄金”,无疑比张先得分类要更为细致。然而,问题并没有终结。一是“褭蹄”是否可以简写为“马蹄”?二是“褭蹄”含义与特征是什么?三是怎样给刘贺墓出土的蹄型金定名?

 

在汉代文献中,只有《汉书·武帝纪》中一条有关“麟趾”和“褭蹄”的记载,兹照录如下:

(太始二年)三月,诏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蹄以协瑞焉。”因以班赐诸侯王。[13]

 

对此,应劭解释是“获白麟,有马瑞,故改铸黄金如麟趾褭蹄以协嘉祉也”。这里虽有“天马”“马瑞”之说,并未直说“褭蹄”即“马蹄”。首次提到“马蹄金”的是其下“师古曰:‘既云宜改故名,又曰更黄金为麟趾褭蹄,是则旧金虽以斤两为名,而官有常形制,亦由今時吉字金挺之类矣。武帝欲表祥瑞,故普改铸为麟足马蹄之形以易旧法耳。今人往往于地中得马蹄金,金甚精好,而形制巧妙。褭音奴了反。’”由于颜师古将“麟趾”释为“麟足”,将“褭蹄”释为“马蹄”,并将唐代出土“马蹄金”予以类比,从此,太始二年诏中的“麟趾褭蹄”才被泛称为“麟趾金”“马蹄金”。可见,在武帝太始二年诏中,“麟趾”和“褭蹄”是更名后的黄金之名,并没有“马蹄金”之说。后世沿用“颜师古曰”才开始将“褭蹄”称为“马蹄金”。换言之,是从唐代开始才有“马蹄金”之名。所谓“马蹄金”最初不过是形状类似马蹄壳的蹄型金的代名词。

 

何谓“褭蹄”?现在一般认为就是马蹄。此据应劭曰:“古有骏马名要褭,赤喙黒身,一日行万五千里也。”高诱注《吕氏春秋·离俗》“飞兔、要褭,古之骏马也”曰:“飞兔、要褭,皆马名也,日行万里。”按应劭、高诱的描述,古代的骏马“要褭”一天能跑上万里,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在古代也不可能有如此神速的骏马。实际上,“要褭”跟“麒麟”一样,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天马而不是人间的凡马。“要褭”后来也写作“騕褭”。但至今仍有学者将“褭”解释为一种优良品种的马,“‘褭蹄’即马蹄,‘褭’为古良马名。”[14],这就犹须予以辨正。

 

“要”是“腰”的本字。上古书中,“腰”多作“要”。《墨子·兼爱》:“楚灵王好士细要。”而《说文》衣部释“褭”曰:“以组带马也。从衣从马。奴鸟切。”[15]可见,“褭”,音niǎo;从字形而言,“褭”是一会意字,将“马”裹在“衣”中,即用丝织品装饰马匹。“要褭”是因马腰上披一种丝织品作为华丽的装饰而得名。“褭”也作“袅”。汉代有爵“簪袅”,也作“簪褭”。《商君书·境内》:“故爵上造,就为簪褭。”王充《论衡·谢短》:“赐民爵八级,何法?名曰簪褭、上造,何谓?”颜师古注《汉书·百官公卿表》“簪袅”“以组带马曰袅。簪袅者,[16]言饰此马也”,即采用了许慎对“褭”的解释。“褭”本义不是马,而是以“组”饰马,又与“袅”通假,具有组带飘动之意。因此,“褭”本不是马的异体字,与马不仅音不同,部首也不一样。“褭蹄”不能以“马蹄”代之。

 

颜师古释“褭蹄”为“马蹄”,是因为“要褭”乃传说中的神马名。他以为既然“要褭”是马,“今(唐)人往往於地中得马蹄金”,所以,类似马蹄形状的黄金就是“褭蹄”。但是,他没有仔细分辨“褭蹄”与“马蹄”异同,而是简单地将当时从地下挖到的马蹄形黄金比附汉代的“褭蹄”。另外,颜师古或许未见“褭蹄”的实物,以为汉代的“麟趾”和“褭蹄”就相当于唐代官制的“吉字金挺之类”的金锭。然而,西汉刘贺墓出土的73件蹄型金均为中空的壳状物,而不是实心的块状物,其实不能比之为金铤之类的金锭。颜师古指出“褭蹄”为蹄型金虽为不误,但将唐人所称“马蹄金”比附“褭蹄”,使人误解为“马蹄金”之名于汉代即有。后人不详“褭”的本义,反而将“马蹄”异写为“褭蹄”,颜师古将其所见蹄型金比附为“马蹄金”,使后人产生误会,以为只要是类似兽蹄形状的黄金即为马蹄金。

 

诚如杨君所说,应以汉武帝太始二年更名黄金诏书前后划线,区分两种不同形制的蹄型金。从目前出土的蹄型金分析,“一次性浇铸成型蹄型金”当属于太始二年以前既存的,“浇铸后加工装饰成型蹄型金”应是太始二年后统一制作的。前者的定名目前尚难以定论,或如师古曰“是则旧金虽以斤两为名”,即黄金器物并没有专有名称,只以重量单位相称;而后者显然在黄金统一改名为“麟趾褭蹄”中获得了正式的专有名称。仔细分析太始二年诏书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黄金改名的基本信息是,各种形制黄金,包括饼型金和蹄型金,全部改为“麟趾褭蹄”,而并非仅仅将蹄型金改名。汉武帝太始二年诏书中说“宜改故名”,也就是颜师古解释的将黄金过去的名字改掉。黄金在秦朝名“溢”:“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17]。西汉以后名“斤”:“一黄金一斤”。臣瓒下注云:“秦以一溢为一金,汉以一斤为一金。”[18]“斤”和“溢”一样,既是黄金的重量单位,也是武帝太始二年以前对金币的称呼。据黄盛璋考证,“考古出土大量地下遗物证明:饼型金与蹄形金饼皆在太始二年前早已出现,(太始二年)诏书不能作为麟趾金与马蹄金的上限”[19]。这里,黄盛璋所说的“麟趾金与马蹄金的上限”,其实是指出了饼型金和蹄型金早已存在的时间,而其时并没有麟趾金与马蹄金之名[20]。太始二年诏对黄金更名铸造、颁赐诸侯,也没有将既存的饼型金和蹄型金销毁,而是参照其基本形制改进工艺,重新铸造新型饼型金和蹄型金颁赐给诸侯。对于饼型金,主要是统一形制、大小、重量和成色;对于蹄型金,则经过制模改造和焊贴、雕饰、抛光等工艺加工,适当增加品种,使之符合“褭蹄”的特征。这说明,其他未经过制模改造和焊贴、雕饰、抛光加工的蹄型金,即张先得分类中的Ⅲ、Ⅳ两型蹄型金(一次性浇铸成型)不能称为“麟趾”“褭蹄”。颜师古时代不清楚汉武帝改名黄金前后蹄型金之间的重要差异,只是简单地将蹄型金称作“马蹄金”,造成后世对蹄型金名称的误解。他把太始二年后制作的“褭蹄”也称作马蹄金,就更与史实相悖了。事实上,太始二年诏之后,朝廷才参照原有的黄金器形,重新铸造“饼型金”和“蹄形金饼”(笔者按:黄盛璋称之为“蹄形金饼”并不贴切,因为,蹄形黄金从外形并不具有“饼”的扁平特征),更名为“麟趾褭蹄”,并颁赐给诸侯王。刘贺墓出土的饼型金和蹄型金,即“麟趾褭蹄”,当属于这时颁赐给昌邑哀王刘髆而传至刘贺的遗物。除了“麟趾褭蹄”,刘贺墓中没有发现其他类型的饼型金和蹄型金,这就证明了陪葬刘贺的黄金都是汉武帝太始二年改名并统一形制后的黄金制品。当然,还另有所谓“金版”不在太始二年诏书所列,但据称可能只是作为黄金制品的材料储备,而并非成品。据此判断,刘贺墓出土的饼型金(除1枚小型之外)应名为“麟趾”,蹄型金则均应名为“褭蹄”。

 

  “麟趾”并非蹄型金  

关于“麟趾”的形制问题,过去学术界一直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它到底是圆饼形,或圆底兽蹄型,还是其他形式?众说纷纭。自从考古工作者称从刘修墓中发现“掐丝贴花镶琉璃面麟趾金”[21]后,学者多从此说。张先得分类为Ⅸ型蹄型金,称为“掐丝贴花镶琉璃面麟趾金。中空。长斜壁,前壁倾斜度较大,后壁较短。底为椭圆形”[22]。这种蹄型金在刘修墓中只有1件,而在刘贺墓中则有25件之多。刘慧中等将刘贺墓这种蹄型金描述为“麟趾金中空,长斜壁,前壁倾斜度较大,后壁较短。底为椭圆形,其形似狼蹄”[23]。杨君将此类蹄型金分类为Ⅱb型:“麟趾金的特征:大小近似Ⅱc型小型马蹄金,形状像一个狭长窄尖的靴子,其他如口外侧黄金掐丝纹饰带,口内部榫头的设置,都与马蹄金一致,仅纹饰带的纹样风格不一样而已。”[24]这些都是根据出土文物形态作为定名的基本判断。但这与大多数历史文献记载有所不同。文献记载关于麟趾的主要特征是类似马蹄的“圆蹄”,而《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报告》否定了文献中麟为“马足”或“圆蹄”的说法。发掘报告对椭圆底面的蹄型金定名为“麟趾金”,是依据王充所说“武帝之时,西巡狩得白麟,一角而五趾。角或时同,言五趾者足不同矣”[25],并认为:“如果照汉代人所说麟足为五趾,就不可能是圆蹄,而是可以分瓣的五趾。40号汉墓所出的麟趾金,近似趾瓣的形状,度其大小和比例应是兽趾,又因汉武帝祥瑞只铸麟趾和褭蹄两种,没有其他,而这种又不同于马蹄,可肯定为麟趾无疑。”[26]胡金华认为,文献中麟为“圆蹄”的记载有误:“《汉书·武帝纪》中的麟‘圜蹄’说乃是颜师古的注解,正文中并未描述麟之形状,颜师古乃唐初之人,其注解必定加入了唐时对麟的认识,如《汉书》中明确记载了武帝所获为‘白磷’,而颜注中则变成了‘黄色、圜蹄’。”[27]杨君则根据《史记》记载认为,汉武帝所获白麟是偶蹄目鹿科动物,“对照这些鹿科动物的脚趾趾瓣,发现与海昏侯出土麟趾金实物极其相似。因此,麟趾金形制应是对偶蹄目鹿科动物脚趾单个趾瓣外形的模仿”[28]。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考古工作者的判断,可备一说。

 

不过,这一说仍可以予以讨论。首先,从文献上说,关于麟趾类似马蹄呈圆形的记载并非是唐代才有的认识。孔颖达在《毛诗注疏》卷一《国风·周南·麟之趾正义》中引京房《易传》:“麐,麕身,牛尾,狼额,马蹄,有五彩,腹下黄,高丈二。”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谓:“麟,麕身,牛尾,马足,黄色,员蹄,一角,角端有肉。”京房(李君明)是西汉宣元时期人,陆玑是三国时吴人。前者比王充时代更早,后者又比王充时代稍晚。颜师古采纳他们的说法,认为麟为马足圆蹄,必有其考虑,是比较慎重的。《汉书·武帝纪》载“元狩元年冬十月,……获白麟,作《白麟之歌》”,“师古曰:‘麟,糜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29],将京房《易传》的“马蹄”改为“马足”,而保留了陆疏的“圆蹄”以自圆其说。《汉书·终军传》云:“从上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一角而五蹄。”师古曰:“每一足而有五蹄也。”[30]由此可见,东汉王充“五趾”说与其同时代的班固“五蹄”说意思是一样的,早已为颜师古采纳,即将“蹄”作“足趾”解,认为麟趾是在“马足”上长着5只“圆蹄”。这固然罕见令人难以置信,但与王充之说并不矛盾。王充的“五趾”说并不能否定麟为“圆蹄”。


相反,麟趾是“偶蹄目鹿科动物脚趾”的说法与“五趾”或“五蹄”记载却不相符。因为,偶蹄目鹿科动物的5个脚趾在进化过程中,第1趾已完全退化,第2趾和第5趾退化为悬趾或缺如,只有第3趾和第4趾并排着地,并没有5个足趾,除非麟是一种还没有退化完全的鹿科动物。所以,仅用“偶蹄目鹿科动物脚趾”比对蹄型金作为是否麟趾金的根据,尚难以自圆其说。在文献资料尚不十分充分的情况下,就断定“如果照汉代人所说麟足为五趾,就不可能是圆蹄,而是可以分瓣的五趾”,从而就认定椭圆底的蹄型金为麟趾金,这并不能令人信服。

 

其次,主张麟为偶蹄目鹿科动物的文献依据不足。固然,《史记·封禅书》的记载,武帝“郊雍,获一角兽,若麃然”,有司曰:“盖麟云。”言之凿凿,麃仿佛就是麟了。《汉书·郊祀志》沿用这一说法,“师古曰:麃,鹿属也,形似麞,牛尾,一角,音蒲交反。”[31]“麞”即“獐”。《说文》:“麋屬。从鹿章聲。”《玉篇》:“与獐同。”《史记集解》引“韦昭曰:‘楚人谓糜为麃。’”且不论司马迁为何会用楚语记载麋鹿之属,但他也只是说这种动物像麃的样子,并没有说它就是麃,况且“若麃然”的足趾是什么样,《史记》并没有交代。不过,作为一种稀有的祥瑞,麟应是具有多种动物的特征,“有司”不会轻易地将一只独角麋鹿认作麟。其实,在古代文献中,关于麒麟具有鹿獐特征的记载很多。《说文》称“:麒,仁兽也,糜身,牛尾,一角。”又称:“麟,大牝鹿也。”段注:“麟,大牡鹿也。牡,各本及《集韵》、《类篇》皆讹牝,今正。《玉篇》曰:‘麟,大麚也。’是也。”[32]然而,有学者研究指出,麒与麟并无牝牡之分,虽属鹿部,但传统的鹿并不等于今天的鹿。“鹿称原本为有角兽之泛称,所指界限比今天的大得多”;“过去释麒麟为大鹿或牡鹿的同时,又释之为独角兽,即说明其称鹿者实属‘廌’所指,或有角兽中的独角者所指。”[33]这说明,古人对有角的动物大都比附为鹿属。司马迁记载汉武帝“获一角兽,若麃然”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故有司曰“盖麟云”不仅是因为它像鹿獐,而是它还应符合麟的“独角”、“马足”、“圆蹄”等各种特征。

 

再次,目前关于麟的原型是什么动物,学术界观点不一。有幻想传说动物说[34],有“四不像”麋鹿说[35],有麒麟为獐说[36],有印度犀牛说[37],还有认为汉代的麒麟是以鹿科动物为主要原型,融合了马、牛、独角犀等兽的局部特征而塑造出的“混合体”[38],等等。单凭《史记》一条记载,还难以判断麟究竟是什么动物,它不一定是趾瓣狭长窄尖状的偶蹄目动物。这种异兽蹄趾的具体形态,司马迁并没有明确记载,按王充说“五趾”也好,按班固说“五蹄”也罢,都是根据传说而留下的记载。麟的颜色,按京房、陆玑、颜师古所记载,一般为“有五彩、腹下黄”或“黄色”,而武帝所获“麟”或许是因染色体变异而产生的一种畸形动物。一为形似鹿獐但皮毛变异为白色;二为“一角”乃麟之最主要特征之一;三为本应四蹄却变异为“五蹄”或“五趾”,这才成为稀罕之物。《尔雅·释言》:“趾,足也。”这是“趾”的本义。“麟趾”当为麟足,这才符合本义。颜师古注太始二年诏书中“麟趾”为“麟足”而非麟的“足趾”,但又根据常识来判断动物不可能有5只蹄子,所以,既称麟“马足”“,圆蹄”,又说“每一足而有五蹄(趾)”,结果留给后人难以自圆其说的困惑。因此,班固所说“五蹄”和王充所说的“五趾”仍可能指武帝所获之麟有5只蹄子,而非麟足有5只足趾。尽管难以判断这只“白麟”究竟是有5只蹄子的畸形动物,还是4足每足有5只圆趾的罕见动物,但是退一步说,即便将“蹄”训为“足趾”,那么“麟趾”也应为圆形,才符合文献的记载。刘修墓和刘贺墓出土的蹄型金,包括张先得分类Ⅸ型即杨君分类Ⅱb型,其实都没有真正的圆形底面,或呈类圆形(类心形),或呈椭圆形,按文献记载都不应称之为“麟趾金”,而应称之为“褭蹄”。将某种统一形态的饼型金称之为“麟趾”,才符合武帝太始二年诏改名黄金的实际[39]。

 

“褭蹄”特征表现及陪葬形式


刘贺墓出土的73件蹄型金,均是“浇铸后加工装饰成型蹄型金”类型,与“一次性浇铸成型的蹄型金”相比,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就是“上部口沿外部周缘饰金丝掐成的一组纹饰”,“上口嵌琉璃面或玉面,通体抛光,十分华丽”[40]。早有学者指出,这种对黄金的艺术加工,反映了“汉代的掐丝和焊缀金珠工艺成熟”。刘修墓出土的蹄型金就是“掐丝工艺的杰作,同时也是焊缀金珠工艺的精品”[41]。简而言之,掐丝工艺是将极薄的金片剪成细条,慢慢扭搓揉、拔制或拧成不同形状的正花丝、素丝、反花丝、巩丝、码丝等不同的花纹金丝;金珠工艺是把金片剪成线,切成段,加热后熔聚成浑圆的颗粒小金珠。然后,将掐成的金丝和熔聚的金珠组合成一定的几何图案,用白芨等粘着剂暂时固定于金器之上,再用硼砂和金粉按比例混合做成焊药撒于其上,经加热融化焊药,冷却后便达到焊接目的。高超的焊技会使焊后的图案与金器浑然一体,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刘贺墓出土蹄型金的花丝工艺显然与之相同,将不同花纹金丝和金珠,作有一定规律的排列组合,焊贴在中空的蹄型金口沿部而形成了不同的纹饰。这些掐丝和金珠纹饰象征着用丝织品缠绕在兽蹄之上。Ⅱb型蹄型金“后侧有一金丝攒成的花蕾状突起”[42],则象征着缠绕兽蹄丝织品的花形结。显然,以这种工艺来装饰蹄型金的寓意与“褭”的“以组带马”之义十分吻合,即这些蹄型金是仿效传说中“要褭”用丝织品装饰神骏来进行艺术加工的。据研究,“汉代精美的掐丝和金珠工艺作品,可能由西方传入”,“在中国出现约在公元前四世纪末,首先是在西北游牧民族地区流行,中原地区在西汉才有,东汉六朝时兴盛,特别用于首饰和其他饰件上”[43]。因此,在口沿外焊贴金丝、金珠组成纹饰的蹄型金,无论是从模仿“褭”字的含义上看,还是从其装饰工艺的源流上看,都可说明其原型是西北游牧民族地区“渥洼水出天马”(即当时被认作传说中的“要褭”)之蹄。这些蹄型金都称之为“褭蹄”,应该不误。

 

从刘贺墓中3种蹄型金陪葬形式也可以看出其确为“褭蹄”的端倪,即都具有同一种信仰和崇拜的“协瑞”含义。关于“褭蹄”含义,有学者撰文指出,“要褭”即《汉书·礼乐志》所载郊庙歌辞《天马》中描述的“神马”。“根据天马所作成的马蹄金不是货币,也不象征普通的凡马,而是包含着升天的含义”[44]。这是非常正确的。只是“马蹄金”的表述,应按照武帝太始二年诏写为“褭蹄”或表述为“金褭蹄”、“褭蹄金”,才能准确说明其非“凡马之蹄”,而是助人升仙的天马“要褭”之蹄。因为,“马蹄金”的含义是后世所指马蹄形黄金货币,“马物蹄金”的“金”字是“金币”的简称。而褭“蹄”并不具有普通货币的性质。

 

从发掘现场清理情况来看,在陪葬刘贺墓饼型金和蹄型金主要是放置在两个地方,一是主椁西室的榻旁,一是主椁东室的内棺与外棺之间。西室榻旁装金器的长方形漆盒盖已经腐烂,但漆盒基本保存,可以看到187件饼型金和25件蹄型金是用不同的漆盒分开放置陪葬的。东室内、外棺之间装金器的漆盒都已经腐烂,仅存残片,已难看出金器原来放置的形态,但是可以判断出这里96件饼型金和48件蹄型金也是跟西室一样,也是用不同的漆盒分开放置的。从这种陪葬形式推断,第一,这些金器紧靠在墓主坐卧的榻或棺床旁,或许不是作为一般的财富象征,而都是跟帮助墓主身体或灵魂有某种密切的关联。第二,饼型金和蹄型金分开用不同的漆盒装置,暗示了这两类“协瑞”用的黄金可能具有不同的寓意。第三,杨君细分为Ⅱa型、Ⅱb型和Ⅱc型3种不同的蹄型金,则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律,相互搭配成组,装置于同一漆盒之中,如西室出土的1盒蹄型金基本上可以看出其原始排列摆放状态(图六)[45]。

 

图六 2015年南昌海昏侯墓

蹄型金、饼型金出土现场

图片来源于原文



以上三点说明,具有不同“协瑞”寓意的饼型金和蹄型金分成两类分别放置陪葬,形制相同的饼型金为一类,应具有同一个名称——“麟趾”;而蹄型金为另一类,尽管它们在形制上仍互有差异,也应具有同一个名称——“褭蹄”。

 

简言之,刘贺墓出土的蹄型金在汉代正式名称就叫“褭蹄”。因为“要褭”是传说中的神兽天马,能“日行万里”,它的蹄或有特殊形态,究竟是什么样的,只能参照实际中的马蹄形进行艺术创造。汉武帝“渥洼水出天马”虽不可能像“要褭”那样神速,但可以其为模型制作“要褭”之蹄,或在其原型上加以想象,从而形成大小、胖瘦、长短不一,底面类圆形(有心形内陷)或椭圆形的3种“褭蹄”。这都是出于设计者和制作者的艺术想象,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几种艺术形式,与凡马之蹄既相似又不同,本不足为怪。它们共同的标志性特征就是体现在蹄型金口沿外花丝金珠纹饰,象征着“褭”的华丽风采,故73件蹄型金都应称之为“褭蹄”,即黄金铸造加工的“以组带马”之蹄—“褭蹄”。在刘贺下葬时,“褭蹄”与圆饼型“麟趾”(俗称“金饼”)是分开放置的,如将这批蹄型金分别称为“马蹄金”和“麟趾金”,既与武帝太始二年诏书改名黄金的原意有违,也与考古发掘出土情况有所不符。

 

   刘贺墓蹄型金的规范名称  


如上所述,按照文物定名的原则,对于刘修墓和刘贺墓出土的这3种蹄型金,首先应根据器型中的若干特点作简要表达,其次要根据制作材料确定其质地,最后根据文献考证出其原始名称(即当时的通称),从而决定这批蹄型金的规范名称。

 

首先,可以参照杨君的类型细分,将这3种蹄型金分别定为Ⅱa型、Ⅱb型和Ⅱc型, 省略杨君对其名称的表述。Ⅱb型跟Ⅱa型和Ⅱc型在造型上有明显的不同,壁面斜长, 长壁与底面的夹角较小,底面呈椭圆形,故其形态特征可以“椭圆底”作为表达词。 其次,Ⅱa型和Ⅱc型蹄型金目前被称作“大马蹄金”和“小马蹄金”,这些名称在文物定名中是不够规范的。这是因为大小、长短等量词表达都是相对的,一旦出现新的类似器物,大小、长短量度与之不同,原定文物名称则失去了参照意义,不能准确表达文物的性质。所以,文物在名称上一般不出现“大”“小”“长”“短”等字样。找出Ⅱa型和Ⅱc型蹄型金的互相区别的特征,才是为其规范定名的关键。可是,要在名称上规范表达Ⅱa型和Ⅱc型蹄型金的特点并不容易。从铸造形态而言,这两种蹄型金底部、口部和周壁的铸形和大小比例基本一致,只是体积大小不同;有的底部有字,个别底部无字;底部有字又不尽相同,有的是“上”字,有的是“中”字,有的是“下”字;字的制造形式多为铸字,个别为焊贴字,几乎无规则可循。可见这两种蹄型金在构造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几乎找不出可以形成规律的特点。然而,仔细观察根据陈展的实物和已公布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Ⅱa型和Ⅱc型蹄型金外壁面加工装饰上细微的差别,主要在它们的壁面形似水波的纹饰和口沿外部的纹饰带。Ⅱa型刻波纹一般有4道,Ⅱc型则一般为3道,可有的则只有2道,但这对于区分不同类型定名特征比较难以归纳。只能根据它们的口沿外部花丝纹饰进行特征的归纳。17件Ⅱa型蹄型金口沿部纹饰都相同,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滚珠丝制成的套珠纹”(图七),简称为“套珠纹”,这在Ⅱc型蹄型金中是不具备的。因此,Ⅱa型蹄型金定名,可用“套珠纹”这一花丝纹的简称,作为的表达词之一。

 

图七 海昏侯墓型蹄型金(Ⅱa型)局部纹饰 

(第2道纹饰为滚珠丝制成的套珠纹)

图片来源于原文


再次,31件Ⅱc型蹄型金的口沿外部纹饰则又有5道花丝纹和6道花丝纹之分,而且,5道花丝纹组中又有不同,一组(Ⅱc5一)有码丝纹无巩丝纹,另一组(Ⅱc5二)有巩丝纹无码丝纹。6道花丝纹组中,则均有码丝纹、巩丝纹。将Ⅱc型蹄型金的3个花丝纹组与Ⅱa型花丝纹组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按从上往下排列,Ⅱc型蹄型金都具备第2道是正花丝纹、第3道是素丝纹和第4道是反花丝纹的显著特征,而这些纹饰在Ⅱa型蹄型金上是没有的(表二)[46]。

 

表二 刘贺墓出土Ⅱa型和Ⅱc 型蹄型金

口沿外部纹饰对照 


因此,可以将Ⅱc型蹄型金这些纹饰特征选作定名的依据。根据文物定名从简的原则,Ⅱc型蹄型金的定名,应在正花丝纹、素丝纹和反花丝纹中,选取字数少的“素丝纹”(图八)作为表达词之一。

图八 海昏侯墓蹄型金(Ⅱc型)局部纹饰

(第3道纹饰为素丝纹)

图片来源于原文


最后,Ⅱa型、Ⅱb型和Ⅱc型蹄型金都应结合器物的质地和上述所考“褭蹄”这一原始名称(即当时的通称)予以定名。据此,Ⅱa型蹄型金可称为“套珠纹金褭蹄”,Ⅱb型蹄型金可称为“椭圆底金褭蹄”,Ⅱc型蹄型金可称为“素丝纹金褭蹄”。按照习惯称呼,这些蹄型金称作“褭蹄金”也未尝不可。如果再结合史料中“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蹄以协瑞焉”的表述,可知“褭蹄”这一专有名词,在太始二年诏书中即具有黄金质地的含义,定名时应省略对质地的表达,故Ⅱa型、Ⅱb型和Ⅱc型蹄型金定名可直接表达为“套珠纹褭蹄”、“椭圆底褭蹄”和“素丝纹褭蹄”(表三)。

表三 刘贺墓出土蹄型金定名结构


附记: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批准号:16@ZH022)阶段性成果,并得到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2016年)规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6WTZD05)经费资助。

 

注释:

[1]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馆、南昌市新建区博物馆:《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考古》2016年第7期。

[2] 刘慧中、田庄、管群、谭景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马蹄金、麟趾金意义探析》,《南方文物》2017年第1期。

[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8期。

[4] 安志敏:《金版与金饼——楚、汉金币及其有关问题》,《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

[5] 黄盛璋:《关于马蹄金、麟趾金的定名、时代与源流》,《中国钱币》1985年第1期。

[6] 张先得:《记各地出土的圆形金饼——兼论汉代麟趾金、马蹄金》,《文物》1985年第12期。

[7] 杨君:《马蹄金和麟趾金考辩》,《中国钱币》2017年第3期。

[8] 傅玉芳、任常中:《博物馆藏品定名规范探讨》,《中国博物馆》1991年第1期。

[9] 张伟琴:《博物馆文物藏品定名规范的再探讨》,《中国博物馆》1997年第4期。

[10] 桂星星:《试论博物馆藏品定名特征》,《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1期。

[11][24][28] 杨君:《马蹄金和麟趾金考辩》,《中国钱币》2017年第3期。

[12] 杨君:《马蹄金和麟趾金考辩》,《中国钱币》2017年第3期,图1、图2、图6-11。本文图一摄自上海博物馆;图二见《大众考古》2015年第12期;图四、图五、图八,由杨军供稿;图三、图六、图七,由刘慧中供稿,谨致谢忱。

[13]《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06页。

[14] 徐成:《略论我国早期黄金货币的形制及流通》,《贵州商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15](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173页。

[16]《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第740页。

[17]《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四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152页。

[18]《史记》卷三〇《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17-1418页。

[19] 黄盛璋:《关于马蹄金、麟趾金的定名、时代与源流》,《中国钱币》1985年第1期。

[20] 黄盛璋等将饼型金称作“麟趾金”,蹄型金称作“马蹄金”,这在学术界曾是一个长期流行的观点。然而,并非所有的饼型金都可称之为“麟趾”,仍应以汉武帝改黄金名诏书为界,太始二年以后统一制作的饼型金才是“麟趾”。王永波:《汉代黄金铸币计量标记研究》,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古代文明(辑刊)》,2005年,第4卷,第265-269页;马书波、王永波:《山东长清双乳山汉墓麟趾金刻划符号的判识》,《考古》2005年第1期。

[2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8期。

[22] 张先得:《记各地出土的圆形金饼——兼论汉代麟趾金、马蹄金》,《文物》1985年第12期。

[23][42][45] 刘慧中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马蹄金、麟趾金意义探析》,《南方文物》2017年第1期。

[25](汉)王充:《论衡》卷一六《讲瑞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61页。

[2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8期。

[27] 胡金华:《西汉麟趾金辨析》,《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五次年会论文集(2012)》,文物出版社,2013年。

[29]《汉书》卷六《武帝纪》,第174页。

[30]《汉书》卷六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2814页。

[31]《汉书》卷二五上《郊祀志》,第1219页。

[3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十篇上,清嘉庆二十年经韵楼刻本。

[33] 金刚:《图腾动物独角兽原型考》,《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3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1680页。

[35] 尹荣方:《麒麟原型为“四不象”考》,《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2期。

[36] 王永波:《也说“麒麟”》,《文史知识》1992年第5期。

[37] 王晖:《麒麟原型与中国古代犀牛活动南移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期;《古文字中“麐”字与麒麟原型考——兼论麒麟圣化为灵兽的原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8] 谢辰:《略论汉代的麒麟形象》,《中原文物》2011年第5期。

[39] 关于“麟趾”为饼型金之说,限于本文主题和篇幅,将另有专文展开讨论,此不赘述。

[40] 刘慧中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马蹄金、麟趾金意义探析》,《南方文物》2017年第1期。

[41] 齐东方:《中国早期金银器研究》,《华夏考古》,1999年第4期。

[43] 齐东方:《中国早期金银工艺初论》,《文物季刊》1998年第2期。

[44] 韦正:《马蹄金、麟趾金与汉代神仙信仰》,《南方文物》2017年第1期。

[46] 根据刘慧中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马蹄金、麟趾金意义探析》制表。


作者简介

赵明,1956年8月生于江西南昌,研究生毕业,历史学硕士学位,教授。曾任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旅游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高教研究室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等。曾在《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历史教学》、《南方文物》、《江西师范大学学报》、《江西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合编、参编《中国古代军旅百态》、《东汉军事史》、《资政史鉴》等著作10余种。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全国古籍整理规划项目,中国军事科学院重点规划项目和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以及横向旅游规划项目,曾获省教育厅、省社联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


本期编辑:肖玉梅

瑶湖读史出品 | 欢迎分享 | 转发朋友圈

瑶湖读史

瑶湖读史

Big History Reading Club

读史讲座 | “瑶湖畔读大历史”读书会

参观江西省博物馆 | 读史论坛 | 观影活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阅读原文获取原文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